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踐-以二二八究責條例、不當黨產條例草案為例
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班

 

  • 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踐-以二二八究責條例、不當黨產條例草案為例
  • 紀錄類型: 書目-語言資料,印刷品 : 單行本
    作者: 莊育豪,
    其他團體作者: 國立高雄大學
    出版地: [高雄市]
    出版者: 撰者;
    出版年: 2009[民98]
    面頁冊數: 97面圖,表 : 30公分;
    標題: none
    標題: 不當黨產
    電子資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2608191460060909979
    附註: 參考書目:面91-97
    附註: 指導教授:李俊增
    摘要註: 台灣在解嚴二十多年以來,達成了許多如終止動員戡亂、國會全面改選、全民直選總統、政黨輪替、再次的政黨輪替等重要的民主里程碑, 但是時至今日,藍綠意識型態的對決、族群的問題仍是深深的存在著。而這些問題追根溯源,與轉型正義的議題未能有效的處理密切相關。在有關轉型正義的議題中,如黨產、二二八事件的課責及真相公布等等的問題至今仍深深的割裂人民,而成為我國民主發展的絆腳石。本文乃先以Alex Boraine對於轉型正義的詮釋作深入探討,瞭解轉型正義理論的面向及精神;而後在本文第三章、第四章部分依轉型正義理論所詮釋之精神,分別深入探討國內有關不當黨產處理及二二八事件課責兩個重要的轉型正義議題。最後,本文歸納出下列研究發現:轉型正義的最終目標是進展到一個公民信任、民主鞏固的社會;課責、真相回復、和解、制度的革新及賠償這五個面向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民進黨在黨產議題及二二八事件究責方面過於操弄,以致人民斷失耐心與興趣;另一方面,國民黨卻也採取逃避的方式,不願面對不當黨產及二二八課責的問題。朝野雙方都太過於用對立或自利之方式面對轉型正義的問題,未能深刻體會轉型正義理論之精神,也未能有助於台灣公民信任的建立。對此,將來台灣在面對轉型正義問題時,應透過對話建立起對於民主價值的共識,透過民間人士、社會運動者,建立正義的價值以及重建價值體系,才能找對追求轉型正義的動力。 none
館藏
  • 2 筆 • 頁數 1 •
 
310001861585 博碩士論文區(二樓) 不外借資料 學位論文 TH 008M/0019 382101 4400 2009 一般使用(Normal) 在架 0
310001861577 博碩士論文區(二樓) 不外借資料 學位論文 TH 008M/0019 382101 4400 2009 c.2 一般使用(Normal) 在架 0
  • 2 筆 • 頁數 1 •
評論
Export
取書館別
 
 
變更密碼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