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法制自主管制之研究
劉家嘉

 

  • 台灣環境法制自主管制之研究
  • 紀錄類型: 書目-語言資料,印刷品 : 單行本
    作者: 劉家嘉,
    其他團體作者: 國立高雄大學
    出版地: [高雄市]
    出版者: 撰者;
    出版年: 2009[民98]
    面頁冊數: 141面圖,表 : 30公分;
    標題: none
    標題: 國家任務私化
    電子資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4746249447544435627
    附註: 參考書目:面130-134
    附註: 指導教授:賴恆盈
    摘要註: 環境保護議題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由於受到世人高度重視,因此亦開始關切國家在環境管制方面的成效性。而在採取傳統指令控制式管制手段,顯然無法完全、迅速解決現今的環境問題時,針對係以反省國家管制手段所發展出「自主管制」,或能運用至環境管制領域,而落實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之目的。因此,本文從理論至實務,探討「台灣環境法制之自主管制」。自主管制的生成原因係來自於國際上管制革新理念的發展,因此首先以管制革新的歷史分析為論述之起點。其次,說明自主管制之學說上定義、理念及類型,並且分別以民主國原則、法治國原則、社會國原則探討自主管制在我國憲法架構下的容許性及界限問題。接著,以現今環境管制任務之本質屬性及管制過程所應遵循的主要原則,進而推導出環境管制與自主管制間之關聯性。最後,介紹我國環境領域之自主管制的現況與實踐,依照學說上之分類將我國環境法制上所採取的自主管制為一體糸性說明。在「誘導管制模式」中區分為補助行為、環境公課及排放權交易。在「監查認證模式」中區分為自己認證:環境保護專責人員、產業自律性管制、企業環境報告書;第三者認證:ISO14001環境管制標準;政府認證:環保認證標章。在「團體參與模式」中區分為法規範基準確立型;法規範執行型:廢棄物回收、清理及處理責任。及在「團體自律模式」中區分為環境保護協議書以及產業界自律性行動計畫。針對環境法制上之各類自主管制實例,以行政法學上之觀點,探討其運作實務上所產生的各種法律問題,並盡可能參佐學說上之見解提出解決之道。並且清楚釐清國家與每一種自主管制類型間之關係,包括事前的介入以及事後自主管制失靈時的因應。此外,文中並適時地運用圖表將論文內容以更清楚明瞭的方式表達,增加本文的參考價值。 none
館藏
  • 2 筆 • 頁數 1 •
 
310001861619 博碩士論文區(二樓) 不外借資料 學位論文 TH 008M/0019 382101 7234 2009 一般使用(Normal) 在架 0
310001861627 博碩士論文區(二樓) 不外借資料 學位論文 TH 008M/0019 382101 7234 2009 c.2 一般使用(Normal) 在架 0
  • 2 筆 • 頁數 1 •
評論
Export
取書館別
 
 
變更密碼
登入